·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新闻>乘风破浪行大运!

行业新闻

乘风破浪行大运!| 2020/7/9 22:09:19

       天气:多云  
       温度:29℃   体感:闷热

       又一场在7月进行的高考,在今天鸣锣开场。
       高考,国以选贤,教以树人,民以求进。被认为是可以决定命运的逆袭,自古学子们都将这场求学生涯最重要的考试作为信仰,如果说高考是一次成人礼,今年这场属于2020年的“成年礼”,注定有些特别。

       疫情暴发后,千万考生经历家中复习备考、考试时间推迟,能够坐到考场,顺利完成考试,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一招生考试制度,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古代,全国统一“高考”有另一个名字,叫做——科举。


       科举制度始于隋唐,完备于宋,盛于明清,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之久,是我国古代考试选拔的基本制度。科举取士各个时期在考试科目、程序、场期、科第名称等方面虽不尽相同,但科举考试程序均大体分为地方考试和京师考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程序定型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而状元就是这四级考试的最高荣誉。
       除了和现代学生一样寒窗苦读外,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古代考生们还要在规定时间内赶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离京城较近的还好办一些,而距离京城较远的,山高路长,关山阻隔,加之古代交通不便,这条进京赶考路,可谓一条充满困难和危险的漫漫长途。

       古代考生如果是参加会试或者殿试,必须到当时的京城。为此,他们需要计算好时间提前启程,否则就会错过考试时间,而且赶考的路途十分艰辛。


       到了考场进场的时候,为了防止作弊,考生们必须排着队,一个个脱光衣服验身,平均一个考生就要耗上大半个小时。进去之后,是一个个小黑屋,叫“号房”,听着跟监牢似的。带着笔墨蜡烛和干粮进去,一坐就一天,第二天早晨才能出来,中途睡觉连床都没有,只能拿两块木板拼起来凑合着用。考生也可以在里面上厕所,可是房间严密,夏天不能透风,冬天不能生炉,温度不适,气味不宜。


       除此之外,科举的考试内容也不仅仅是“写一篇800字作文”那么简单。科举的八股文有何要求呢:
       〔一〕全文要分成八个部分写。
       〔二〕每一个观点都要遵循“高考宝典”──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去拟。
       〔三〕文章后四个部分,要分四段,每段必须有两段对偶排比句……
       格式要求非常严格,可谓“戴着镣铐跳舞”。
       除此之外,考题数量也非常巨大。以明朝乡试为例。假设你是明代的一名考生,走进考场后:
       第一场|先一口气写7篇论文;
       第二场|1篇政论,5篇判词,再加1篇公文;

       第三场|再写5篇时政评论。


       最早的这人生一考是谁发明的呢?是隋朝隋炀帝杨广!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大转折点,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从此寒门也能出贵子。为古代中国选拔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隋炀帝的另一件功在千秋的不世伟业则是开通大运河联通南北振兴经济。


       隋统一前,中国南北长期处于阻隔的状态,地方大族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与社会影响力,与中央始终存在尖锐矛盾,杨广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征调一百多万民工,历时六年,修建了一条东北起自涿郡,东南到苏杭,全长四千多里的大运河,史称隋唐大运河。大运河“改善交通,沟通南北,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交汇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这条贯通中华南北大地的一条文脉,在经年累月的积淀下形成运河独有的文化底蕴。大运河流经的每一个地方,运河文化都深深浸润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大运河的每一滴水,都闪耀着文学和诗意的光辉。


赏世界文化遗产,走大运之旅

◆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在淮安穿城的一段
也是最精华的一段
更是运河文脉最浓墨重彩的一段
◆赏世界文化遗产,了解运河文化

高考祈福,走大运之旅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7月31日

---活动形式:凡凭中、高考准考证购买游船票者可享受半价优惠,并赠送高中头彩祈福带一根。(小编提醒小哥哥小姐姐们先到先得哦!送完为止)


祝各位学子飞驰远方,追寻梦想!
金榜题名!

联系我们

Information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