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精彩分享>唯美图片>淮安名人故居

唯美图片

淮安名人故居| 2017/10/17 16:59:15

        程莘农、“三范”故居:淮安名人故居位于清江浦景区里运河北岸,由程莘农故居和范冕及“三范”故居组成。程莘农故居建筑面积约为300平方米。“三范”故居建筑面积约240平方米。两故居均采用淮安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制,晚清风格。
        程莘农故居展示陈列部分:故居第一进房屋——中医场景再现厅:
        程莘农,1921年8月出生于淮安,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的针灸学专家,中医泰斗级人物,2015年5月9日逝世,享年94岁。
        在两侧大家可以看到根据史料复原的中医诊所和中药铺,陈列了把脉问诊、针灸铜人以及中药铺柜台、药柜、制作中药的常用器械,再现了中医问诊、取药场景。
        故居第二进房屋——针灸文化发展史陈列厅:针灸是中国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及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疾病的。从远古时代“砭石”的运用,伏羲氏“尝味百草而制九针”,到形成系统的经络理论和独特的诊疗体系,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针灸不仅对我国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11年11月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的特点是治病不靠吃药,只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达到并刺激神经,引起局部反应。针灸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宋天圣年间制作的两具针灸铜人是中国最早的针灸铜人。宋代每年都举行针灸医学会试,会试时将铜人体表涂上黄蜡完全遮盖铜人外表的经脉穴位,其内注汞(水银),应试者只能凭经验下针,“针入汞出”是检验医师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故居第三进房屋——程莘农成就展示厅:程莘农幼承家学,于1936年师从著名老中医温热病专家陆慕韩学习内科和妇科,潜心研究,深谙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善于治疗内科,妇科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主持了“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和“十四经穴点穴法”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和撰写针灸专业教科书7部,成为国内外针灸教学的主要范本;负责北京国际针灸教学工作,去过十多个国家,进行针灸学术交流;独创“程式三才法”。此外,程莘农还酷爱书画、篆刻。
        程老对元朝传下来的“三才法”潜心研究几十年后进行改进,独创了“程式三才”。他解释说:“天、地、人为三才,天就是浅,人就是在中间,地就是深。实际上为患者行针大多时候只要掌握好浅、中、深三步就够了。”他还说“我捏的针,别人根本拔不走,只要三下就能得气。”正是运用“程式三才”,程老扎一针只需一两秒钟,一个病人扎十针八针,他不到一分钟就可全部完成。因此在针灸门诊,人们对他的普遍评价是:进针快、穴位准、见效快。
        展柜展示程老的书法、编辑出版的书籍以及明清中医针灸器具等;这是程莘农教学微缩场景;墙上的大屏幕播放的是系统介绍程莘农及程氏针灸的纪录片。这便是程莘农工作场景,从中可以看出程老一丝不苟、潜心研究的朴素工作作风。
(前往“三范”故居)淮安名人故居采用淮安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制,晚清风格,在两组建筑之间设一“火巷”,采用的是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范冕及“三范”故居:淮阴“三范”,是指淮安历史文化名人范尉曾、范绍曾、范希曾三兄弟,和他们的祖父范冕先生。故居原座落在淮安市清河区十里东长街272号,这里是按原有建筑形式重建,两进6间。
        “三范”成就纪念展厅:范冕,字少城,又字丹林。幼时聪明,七八岁对联就对得很工整。九岁写出的文章,老先生们都惊叹不已。清同治十二年选拔萃科,(拔贡)后屡次朝考不中,便退而著书授徒,研究制作灯谜,跟从他学习的先后成名数十人。
        范冕七十九岁高龄时应邀续编清河县志。因战乱兵火不断,有些书籍簿册,零落不全,有些掌故也没有文人写出过考据文章,范冕通过大量的采访调查,历经四年,终于完成《清河县志》续编十二卷、《淮阴近事录》二卷,书编成尚未刊行,耗尽心血,瞑目逝去。
        范冕一生著作很多,除续《清河县志》、《淮阴近事录》外,尚有《清河县志余稿》两卷、《范氏家训》四卷、《范氏隐书》(谜)等。
        范尉曾,字耕研,毕业于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扬州、淮阴、上海、安徽等处任教,好学勤读,博学能文,成果丰硕。1960年7月病逝于上海,终年67岁。著有:《吕氏春秋补注》、《管子集证》、《辩经疏证》、《周易诂辞》、《庄子诂义》、《学林》等。
        范绍曾,字农研,毕业于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习理化,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教淮阴第六师范及淮阴师范学校。抗战期间筹组农爪树师范及第二临时师范,担任校长,与敌伪周旋,四处搬迁,培养众多淮属学子。
        范希曾,字耒研,亦毕业于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任教于淮阴第六师范及私立成志中学,后受聘于南京国学图书馆,主管编辑及保管两部。著有《书目答问补正》、《评清史稿艺文志》、《天问校语》等学术著作。因体弱多病,英年早逝,终年31岁。
        尉曾先生与二弟绍曾、三弟希曾,近数十年来,不仅为学界所公认、亦为社会所盛称。
        故居原状复原展区:这里是范氏旧宅厅堂、卧房、书房的原状陈列。

联系我们

Information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信